6月28日,由首都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主办的“第九届历史教育首师论坛”在北京汇文中学召开。本次活动以“AI赋能历史教育数智时代新发展”为主题,旨在深入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强化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的紧迫感和使命感,系统探索AI赋能历史教育的实施路径与技术应用,引领首都历史教育在人工智能驱动下的教学实践创新方向,为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历史学科发展注入智慧动能。
论坛由首都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杨朝晖教授主持,中国教育学会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许斌、首都师范大学教务处长、教师教育中心主任王海燕、北京汇文中学校长郭杰分别致辞。
许斌在致辞中着重指出,AI赋能历史教育蕴含着无限潜力,虽目前尚处探索初期,但这一领域前景极为广阔。他呼吁各方以扎实的实践研究为抓手,产出真正契合教学需求、具备实用价值的成果,让更多历史教师能够从中汲取养分、提升教学效能。许斌还特别提到,北京作为教育资源高度集中、教学创新活跃的前沿阵地,应当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为全国历史教学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示范与引领。
王海燕在致辞中回顾了论坛自创办以来的发展历程,向始终坚守历史教育一线、不懈追求教学创新的教育同仁致以诚挚谢意。面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她强调,历史教育需构建“以研促教、以教促学”的良性循环,推动前沿教学研究成果高效转化为课堂实践;同时更要秉持“用心用情”的育人理念,深挖历史学科的人文底蕴,在技术革新的浪潮中筑牢情感教育根基,凝聚各方力量共探历史教育高质量发展之路。
郭杰在致辞中结合了自身深耕历史教育领域的经历,深刻阐述了历史教育在塑造学生价值观、培育核心素养中不可替代的作用。针对高考改革等教育新趋势,他提出需通过深度研讨、多元交流,持续推动历史教学模式创新,为新时代人才培养注入强劲动力。
在主题报告环节,首都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王晓晨以“AI赋能教师专业发展:生成式AI驱动的课堂教学创新与重构——‘从罐装到生鲜’”为题,从理论高度深入剖析人工智能如何重塑教学模式;北京汇文中学特级教师段明艳则携东城区四个特级教师工作室的前沿探索成果,作“AI 赋能历史教学实践创新”主题分享,将一线教学与AI技术融合的实战经验倾囊相授;北京市历史市级骨干教师、北京第八十中学校长助理石岩以“打造我们的‘数字史官——AI时代历史教师核心竞争力与实践路径’”为题,深度展示和解读了历史教师在智能时代的能力提升方向。三位专家的报告既立足教育前沿理论,以高屋建瓴的视角拓宽学术视野,又依托丰富的教学案例与AI工具实操经验,为一线教师提供了可借鉴、可落地的实践指南,充分发挥了对基层教学创新的示范引领作用。
在主题沙龙环节,北京市东直门中学书记、特级教师张斌平担任主持,中国教育学会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许斌、北京市历史教研员郭井生、《历史教学》编辑部主任王雅贞,以及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姚百慧等专家,围绕“AI 时代历史教育的守正与创新”展开深度研讨。许斌强调科技仅是工具,人文精神才是教育内核,教师的思想引领价值无可替代;王雅贞提出,守正需坚守历史学科的求真本质与人文关怀,创新则要善用AI技术拓展教学边界;姚百慧教授坦言大学历史教学在教学设计上应借鉴基础教育经验,同时警示AI应用需规避历史学研究过度工具化的风险;郭井生从人性角度出发,指出历史教育要超越理性计算,教师需以育人初心为锚点,在发挥AI工具优势的同时,厚植学生的家国情怀。多元观点激烈碰撞,为人工智能时代的历史教育改革提供了多维思考框架。张斌平在总结中表示,历史教育已站在时代变革的关键节点,唯有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拥抱技术创新,同时坚守育人本真,方能开拓历史教育发展新境界。
中场休息后,五场聚焦人工智能赋能历史教育的分论坛同步开启。来自教学一线的30位教师通过课例展示与主题发言,全方位呈现了首都历史教师在AI辅助教学领域的创新实践,生动展现了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鲜活成果。
本届论坛通过主题演讲、学术沙龙、课例分享等多元形式,聚焦数字智能时代历史教育的痛点与难点,凝聚学界与一线教育工作者的集体智慧,系统探讨AI赋能历史教育的实践路径与技术应用,不仅为历史教育领域的人工智能教学实践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例,更为推动中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助力教育强国建设注入了创新动能。(文/魏文林)